您的位置:首页> 观点>

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国内出游数据显示,一季度国内出游人次达17.94亿,同比增长26.4%;总花费1.8万亿元,同比增长18.6%。其中,城镇居民出游花费1.48万亿元,同比增长14.8%;农村居民出游花费0.32万亿元,同比增长39.6%。近18亿人次的人员流动,恰似18亿簇跃动的星火,不仅点燃了文旅消费市场,也在区域协同、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等维度上,勾勒出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壮阔图景。

我国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,折射出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潜力。农村居民出游人次与花费增速均远超城镇居民,也印证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显著成效。随着县域交通网络的日臻完善以及“乡村网红”的带动作用,不少偏远地区的民宿预订量大幅增长,越来越多农产品通过旅游场景实现“产销对接”。城乡旅游市场的双向奔赴,填补了下沉市场的消费空白,也为经济内循环注入了新动能。而旅游消费的“乘数效应”更为显著,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、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.5元。从支线机场客流翻倍到本地生活服务订单激增,文旅产业正在成为稳增长、促就业的重要引擎。

消费升级浪潮下,文旅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。游客需求从“到此一游”转向“深度体验”,红色旅游、非遗研学、文化演艺等业态持续火爆。故宫文创销售火爆,《只此青绿》巡演场场爆满,彰显了文旅融合的强大吸引力。在甘肃天水、广西百色等热门小城,地方政府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,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,使城市文旅收入实现大幅增长。这种转变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,更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消费场景中焕发新生。

文旅热背后,是社会发展的多维进步。旅游作为“微缩版社会实验场”,见证着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与社会包容性的增强。无障碍景区覆盖率不断提升,老年旅游团定制服务兴起,研学旅游纳入中小学实践课程,这些变化体现出旅游服务向精细化、普惠化方向发展的趋势。当游客在甘肃敦煌感受千年丝路文明,在贵州苗寨体验非遗技艺,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便在旅途中悄然生长,为增强文化自信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。

近18亿人次的出游,不仅是个体对“诗和远方”的追寻,更是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缩影。从经济复苏的“助推器”到文化传承的“播种机”,文旅产业正以星火燎原之势,点亮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。

Document